忍者ブログ
shouga ショウガ入り焼き菓子
〓 Admin 〓
<< 03   2025 / 0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05 >>
[1]  [2]  [3]  [4]  [5]  [6]  [7]  [8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專家觀點》香蕉、牛奶、水果 可紓壓

聯合新聞網】更新日期:2008/03/15 16:30 記者韋麗文整理

蘇秀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

飲食確實能達到疏解壓力的目的,因為食物中含有與人體荷爾蒙有關的營養素,紓壓食物包括香蕉、牛奶、澱粉類、柑橘、檸檬等,可以多多攝取,平緩情緒。

香蕉含有豐富的色胺酸,而色胺酸正是營養素、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能促進血清素的合成分泌,緩解情緒,讓人不易緊張。牛奶也含有色胺酸,有些人睡不著時,喝杯溫牛奶,可以舒緩心情、放鬆壓力,幫助入眠。

碳水化合物也可以幫助血清素增加,讓血糖、胰島素穩定,情緒也因此穩定,建議早餐可吃燕麥片、五穀雜糧麵包、全麥麵包等澱粉類食物,血糖緩慢上升,血清濃度增加,緩解情緒。

人處於壓力狀態,腎上腺素分泌旺盛,補充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柑橘、檸檬等,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是抗壓的好食物。建議國人經常攝取減壓的快樂食物,包括深海魚、香蕉、葡萄柚、全麥麵包、大蒜、南瓜、核桃、牛奶、綠色蔬菜、茶等。
PR
食物調整體質 這麼神!

聯合新聞網】更新日期:2008/03/09 07:20 記者劉惠敏╱報導

天冷時,來上一鍋羊肉爐,讓人打從心裡暖起來,但長輩卻叮嚀,別吃太多,小心上火;大熱天,冰西瓜最是誘人,長輩卻擔心,別吃太「涼」,留心拉肚子。

在老一輩眼裡,有些食物是「涼」的、有些卻是「熱」,這和食物本身的溫度無關,而是受到中醫傳統觀念的影響。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羅珮琳說明,中醫觀察食物在人體中反應的經驗法則以及氣功原理,理解食物在內臟、經絡的走向後 ,將食物分為寒、涼、平、溫、熱五大性質,以及酸、苦、甘、辛、鹹五大味道,分別對應肝、心、脾、肺、腎五臟。

羅佩琳說明,中醫對食物味道的分類,並非是實際吃起來的感覺,例如「辛」,並不等同於辛辣,而是具有發汗效果之食物,根據對應之道,可以調整身體內臟作用。

至於體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張家蓓說明,中醫依據人體生理功能變化,區分不同之體質,實際的分類較為複雜,一般人可簡單區分自己屬於寒性或熱性體質,寒性體質者通常體溫較低,容易倦怠、無力,尿多色淡;熱性體質則體溫高,容易亢進、緊張、常自覺口渴、尿少色黃、便秘等。

體質與食物性質相互影響,羅珮琳說,西方也有類似的說法,如西方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飲食習慣造就你成為什麼體質。

人類呱呱落地時,是體質最純淨、陰陽平和之時,但也有人初生時體質就偏熱、皮膚容易出現紅疹,中醫稱之為胎毒。羅珮琳表示,除了遺傳,媽媽在懷孕期間多吃燥熱食物,也可能會影響寶寶體質。

我們現在的體質,則是後天養成,影響因素包括生活環境、飲食習慣。例如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不少人屬於濕熱體質,而運動後習慣沖冷水、沖頭者,若愛吃冰品、生菜、寒性水果,往往會形成寒性兼濕體質,可能常腹瀉、感冒、咳嗽。

相反的,如果常吃烤、炸、辣、補品或烘焙食物,如麵包、餅乾、薯片,尤其是深愛速食者,則可能形成燥熱體質,容易長口瘡、睡眠品質不好,或是為便秘、痔瘡、便血所苦。

所以,體質雖然天生,我們可以從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去調整、改變體質,羅珮琳說,通常飲食調整後,兩個月內可見成效,當然「偏食越久、調整也越久啦」。

因此寒性體質者,應該少食寒涼性食物,以免使身體降低熱能、體能,吃太多時也容易拉肚子,而應該多選用性質溫熱的食物,例如冬天喝薑茶、用龍眼乾泡茶、煮湯;體質燥熱者則可選用涼性食物降低身體燥熱反應,但張家蓓提醒,如果是虛熱體質者,也不宜吃太多涼性食物,最好選用平溫性食物。

羅珮琳說,經過調和,不同的料理方式可以改變食物性味,將寒涼性與溫熱性食物共同料理,則可以平衡、中和,例如白菜炒薑絲,或南部人很喜歡將生番茄,配薑跟醬油來吃,的確有一番道理,如果吃羊肉爐等藥膳食物,則可以吃些白蘿蔔等涼性食物,來調和、解燥。

白蘿蔔有解藥性的說法,就是根據同一原理,因為其涼性特質,可調和熱性中藥,因此,中醫師大多建議,中藥不要與白蘿蔔等涼性食物一起吃,不然得間隔兩個小時再享用。

某些食物被冠上「有毒」,羅珮琳解釋,並非是真的有毒性,例如鴨肉、芒果、茄子等,僅是對某些體質的人,容易造成不適感,引起皮膚過敏等症狀,則應該忌食,若是某些中藥如半夏、附子則是需要經過中醫師調製,才能將這些藥材變成為實用的藥物。
早上腦鈍嗎?腦力加分三大原則乎你知!

uho優活健康網】更新日期:2008/03/06 09:31 uho編輯部

你知道嗎?不吃早餐會影響學習能力及工作表現,但是早餐攝取過多澱粉、糖份和油脂,不僅會增加消化負擔,還會影響大腦思考運作效率,產生腦鈍鈍的現象,降低上班族的工作效率及學生上課的集中力。

林口長庚醫院姜倩玲營養師表示,早餐的飲料扮演均衡營養的重要角色,現在上班族跟學生常選擇和麵包、包子、饅頭、蛋餅一樣是澱粉類的米漿,油脂含量高的奶茶或是其他只有糖分的飲料搭配早餐,容易造成蛋白質不足而糖分及油脂過高的情形。蛋白質有幫助血糖平衡及促進成長發育的功能,而攝取過多的糖份、澱粉、油脂,會讓血液長時間積於消化系統,造成腦部血流量減少,於是整個上午會頭腦昏昏沉沉,思維遲鈍,容易影響上班效率及上課的學習。加上體內如果有過多的醣類,身體就自動將它轉化成脂肪儲存在體內,長期下來就容易讓久坐不動的上班族多了一圈游泳圈。

姜營養師表示,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是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早餐的選擇,把握三大原則:

一、均衡攝取三大類營養素

二、清淡:低糖、低油、低膽固醇

三、高纖: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


例如選擇富含蛋白質的豆漿或牛奶搭配早餐,增加蛋白質攝取,讓營養更均衡。但是有鑑於國人普遍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豆漿就是很好的選擇,而且豆漿含有大豆蛋白、大豆異黃酮及卵磷脂等好的成分,不僅提供豐富的營養素,更可以避免攝取過多膽固醇。加上豆漿價格又較牛奶便宜,營養成分也高,建議國人可以養成固定飲用豆漿的習慣。

營養師叮嚀,選擇豆漿也要把握低糖分的原則,傳統散裝豆漿製造過程不明,較無衛生管理,糖份也偏高,建議可以就近在便利商店選擇標示健康食品認證及標榜低糖或無糖的盒裝豆漿,對健康更有保障。目前也有盒裝豆漿添加 "膳食纖維" 成份,有幫助消化排便的作用,長期飲用豆漿也可降低血中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可說是早餐飲品的最佳健康聖品。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318
最新コメント
ヤドカリの生活
倒數小時鐘






ブログ内検索
RSS
Copyright(c) ジンジャークッキーハウス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injaBlog
* photo by 空色地図 * material by egg*station *Template by tsukika
忍者ブログ [PR]